我院第三批驻村工作队自去年4月驻村以来,在学院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为民宗旨,紧紧依靠驻村的广大人民群众,扑下身子,找准位子,克服各种困难,在防治“非典”工作、促进驻村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驻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驻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日前,《河南农村内参》2004年第四期以《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郑州轻工业学院驻村工作侧记》为题报道了我院驻村工作队的事迹,全文如下: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郑州轻工业学院驻村工作侧记
本刊记者 郭 飞 张 波
阳春三月,记者前往济源市邵原镇采访。在镇党委书记于琳的办公室里,正遇上该镇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克会和村委主任高国会同于书记商量一件事――是否可以留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队在他们村再驻一年。
济源市位于我省西北部,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位于该市西北部太行山区的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被称为济源市的“大西北”。2003年4月,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队一行11人,在院党委副书记张希凡的带领下,进驻该市的邵原、承留、克井等5个乡(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
进村伊始,工作队员便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干部群众,倾听民声,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农民们翻山越岭挑水吃的现状,使队员们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辛。经过调查走访,工作队组织召开了多次村两委会和党员群众代表会,结合所驻村的实际情况和市、乡(镇)的发展规划,确定了驻村工作的重点。即利用学院的教学科研优势和沟通协调能力,先解决当地农民的人畜饮水、道路交通和学校建设等最实际的困难,然后再引导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长期致富之路。
距离邵原镇6公里的崔家庄村是一个只有三个自然村、1000多口人的小行政村,翻过一道山便是山西省,出村2公里就可接着去邵原的柏油路,然而就是这2公里的路,却成了村里人的一块心病。多年来每逢雨天,村民们出不了村,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泥水去上学,成熟的果子运不出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烂掉……
工作队员进驻该村后,首先解决了这里的行路难问题。经过多方筹集,他们从省有关单位争取到修路资金30万元,全村干部群众也是自发捐款、出工,队员们和村民一道早出晚归,挥镐筑路,终于修成了一条蜿蜒2.5公里、路面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水泥路。村民们都说:是驻村工作队给俺修了一条致富路!
位于克井镇西北的茶店村自然资源贫乏,地下四五十米也打不出一滴水,人畜吃水都困难。几十个孩子挤在几间危房里上课。全村共有648人,14名党员中50岁以上的就占了8个,支书今年62岁,村委主任今年58岁,是个班子稳定但却贫困的村子。如何帮助这个村发展经济?工作队进驻该村后,不是急于推进,而是先筹集了10万元资金,兴建了一座两层共16间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室;又筹集了5万元,将漭河水从20公里以外引到村里,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问题。村里干部群众感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工作队真能给农民办事,从而逐渐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了。如今济源市已规划了一条通往村里的公路,不日即将动工。日前记者来到村里,见到了村委会的苗主任,老人正与工作队员商议筹建一座采石场,将来路修好了,全村人就有事干、有钱赚了。
如何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是驻村工作队始终最为关注的问题。院党委副书记、河南省第三批驻村工作队济源工作队总队长张希凡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修条路、建座房、通上水这些确实是山区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农民能自己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工作队努力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注重农民的致富技能培训,努国帮助农民朋友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去年非典刚过,工作队便组织所驻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临颖县南街村、郑州市邙山区老鸦陈乡和洛阳关林去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高效农业。学习归来,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对照先进找差距,在工作队的引导、帮助下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林果业、养殖业协会,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致富的路子也多起来。
工作队还及时为所驻村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备,建立了规范的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培训农民上网操作,适时了解供求信息和市场行情;从省城聘请了农业科技专家,为农民讲解种植、养殖技术。
工作队在引导农民致富、更新观念时非常注意工作方法,结合实际、不搞“一切切”。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实践时先组织党员干部示范引路,先行一步,这样一季过后,收益较好时,群众便争相效仿。承留镇南姚河西村位于济源市郊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长期种植结构单一、重复,农民收入难有大幅度提高。工作队进驻后,根据当地土壤结构和地理条件,决定帮助村民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和果树育种。去年村委主任刘国正育了3亩美国布朗李树苗,一亩地收入2000多元;村支书张玉振育了二亩速生杨树苗,一亩地就收入2400元;一个占地4分的蔬菜大棚种粮年收入不足400元,去年种菜收入可达4000元……,活生生的事例使村民们大受启发,今年一开春,全村蔬菜大棚一下子增加了50多个。
邵原镇党委书记于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驻村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举措;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来说,驻村工作队员是财富,不仅仅表现在得到一些项目资金,更重要的是从他们那里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进而解放了思想,学会自己去探索一条致富之路。”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郑州轻工业学院驻村工作侧记
本刊记者 郭 飞 张 波
阳春三月,记者前往济源市邵原镇采访。在镇党委书记于琳的办公室里,正遇上该镇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克会和村委主任高国会同于书记商量一件事――是否可以留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队在他们村再驻一年。
济源市位于我省西北部,是传说中愚公的故乡。位于该市西北部太行山区的一些偏远农村,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被称为济源市的“大西北”。2003年4月,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作队一行11人,在院党委副书记张希凡的带领下,进驻该市的邵原、承留、克井等5个乡(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驻村工作。
进村伊始,工作队员便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干部群众,倾听民声,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偏远的贫困山区,农民们翻山越岭挑水吃的现状,使队员们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辛。经过调查走访,工作队组织召开了多次村两委会和党员群众代表会,结合所驻村的实际情况和市、乡(镇)的发展规划,确定了驻村工作的重点。即利用学院的教学科研优势和沟通协调能力,先解决当地农民的人畜饮水、道路交通和学校建设等最实际的困难,然后再引导他们寻求切实可行的长期致富之路。
距离邵原镇6公里的崔家庄村是一个只有三个自然村、1000多口人的小行政村,翻过一道山便是山西省,出村2公里就可接着去邵原的柏油路,然而就是这2公里的路,却成了村里人的一块心病。多年来每逢雨天,村民们出不了村,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着泥水去上学,成熟的果子运不出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烂掉……
工作队员进驻该村后,首先解决了这里的行路难问题。经过多方筹集,他们从省有关单位争取到修路资金30万元,全村干部群众也是自发捐款、出工,队员们和村民一道早出晚归,挥镐筑路,终于修成了一条蜿蜒2.5公里、路面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水泥路。村民们都说:是驻村工作队给俺修了一条致富路!
位于克井镇西北的茶店村自然资源贫乏,地下四五十米也打不出一滴水,人畜吃水都困难。几十个孩子挤在几间危房里上课。全村共有648人,14名党员中50岁以上的就占了8个,支书今年62岁,村委主任今年58岁,是个班子稳定但却贫困的村子。如何帮助这个村发展经济?工作队进驻该村后,不是急于推进,而是先筹集了10万元资金,兴建了一座两层共16间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室;又筹集了5万元,将漭河水从20公里以外引到村里,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问题。村里干部群众感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工作队真能给农民办事,从而逐渐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了。如今济源市已规划了一条通往村里的公路,不日即将动工。日前记者来到村里,见到了村委会的苗主任,老人正与工作队员商议筹建一座采石场,将来路修好了,全村人就有事干、有钱赚了。
如何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是驻村工作队始终最为关注的问题。院党委副书记、河南省第三批驻村工作队济源工作队总队长张希凡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修条路、建座房、通上水这些确实是山区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农民能自己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所以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工作队努力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注重农民的致富技能培训,努国帮助农民朋友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去年非典刚过,工作队便组织所驻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临颖县南街村、郑州市邙山区老鸦陈乡和洛阳关林去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高效农业。学习归来,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对照先进找差距,在工作队的引导、帮助下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林果业、养殖业协会,思路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致富的路子也多起来。
工作队还及时为所驻村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备,建立了规范的党员活动室和农民夜校,培训农民上网操作,适时了解供求信息和市场行情;从省城聘请了农业科技专家,为农民讲解种植、养殖技术。
工作队在引导农民致富、更新观念时非常注意工作方法,结合实际、不搞“一切切”。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实践时先组织党员干部示范引路,先行一步,这样一季过后,收益较好时,群众便争相效仿。承留镇南姚河西村位于济源市郊区,交通便利,自然条件较好,但由于长期种植结构单一、重复,农民收入难有大幅度提高。工作队进驻后,根据当地土壤结构和地理条件,决定帮助村民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和果树育种。去年村委主任刘国正育了3亩美国布朗李树苗,一亩地收入2000多元;村支书张玉振育了二亩速生杨树苗,一亩地就收入2400元;一个占地4分的蔬菜大棚种粮年收入不足400元,去年种菜收入可达4000元……,活生生的事例使村民们大受启发,今年一开春,全村蔬菜大棚一下子增加了50多个。
邵原镇党委书记于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驻村工作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举措;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来说,驻村工作队员是财富,不仅仅表现在得到一些项目资金,更重要的是从他们那里开了眼界、长了见识,进而解放了思想,学会自己去探索一条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