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河南日报》发表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亚伟教授长篇理论文章

时间:2004-02-13浏览:36设置



      2月11日《河南日报》社会周刊以“拓宽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关于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为题发表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亚伟教授的长篇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拓宽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关于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张亚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的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根据《2002河南省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2年底,全省普通高校已达66所(其中本科24所,专科42所),高校数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为46.8万人,居全国第5位;高招录取率提高到了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招生数居全国第5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3%,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如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逐步深化。高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均实现大幅增长。对高校布局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新郑大、新河大、河科大的组建促进了我省高等教育向高层次的跨越。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博士点、硕士点数量产生了质的飞跃。

  我省高等教育取得的这些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树立了河南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为我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时期,河南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我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重大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正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加强科学规划,形成有利于我省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处理好规模扩张和层次提高的关系。尽管河南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已进入全国前列,但在人口基数大这一条件下,我省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仍然存在着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适应高等教育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的问题。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任务和人口基数大、素质整体不高的现实状况,保持我省高等教育有序的适度超前发展仍然是极为必要的。为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规划,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有序发展,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促进我省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必须着手考虑层次提高问题。层次的提高与规模的扩张并不矛盾,但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有限的资源、投入条件下,却必然存在着一个战略目标选择的问题。因此,我省应该对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层次提高有新的定位和思路,正确处理好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的关系,按照高校的不同类型和层次,使其分别承担起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任务。这样,才能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各得其所的全省高等教育有序发展的局面。具体来讲,省属重点高校应着重承担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层次提高的任务,以办学层次的提高作为其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打造名校、强校,建设一流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在实现我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中起龙头作用;教学型大学或偏教学型的大学则应主要承担规模扩张的任务,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追求层次的提高,从而形成有利于我省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解决好高校的趋同化问题,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际上以及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高校之间应有类型和层次的区分,不同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形成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以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宏观规划的欠缺和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不明晰,高校之间趋同化现象开始出现,几乎所有学校都在追求综合化、大规模。从学校个体行为看,学校作为教育市场中的主体,追求社会、市场的认可度,追求报到率、考研率、就业率,向综合化、大规模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高等教育整体而言,这种趋同化的追求,既不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应有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其结果则是既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高校定位不明晰,特色、优势不突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人才,也因此缺乏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

  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过程,或者是通过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自然淘汰而形成,或者是通过有计划的引导而形成。在当前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然的竞争和淘汰无疑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应当加强宏观规划,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对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促使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使高校间呈现出互补关系,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此,应当根据各高校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重新核定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层次。同时,在价值评判上,一方面,逐步实现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由政府评价向社会评价的过渡;另一方面,改变把综合化、大规模作为评判一所学校好坏、强弱标准的价值取向,不以名称、规模论“英雄”,而以质量、特色、贡献论“英雄”,从评价标准上引导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定位,不再求大求全,形成科学、合理的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推进体制创新,突破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创新要求我们破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为此,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过程中,应当允许探索,允许“试”、“闯”,应针对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育政策,而非先制定政策再允许实践。可实施阶段性放开、阶段性规范、阶段性提高的策略。在目前应适当放宽政策,鼓励高校进行体制创新,实施“放水养鱼”,在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再进行规范、提高。在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上,应以引导为主,引导高等院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当然,在实践中,失误在所难免,但只要方向正确,“乱”只是暂时的;相反,“管死”则只能导致扼杀教育创新,最终阻碍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政策的构成上,应当根据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否则,政策如果僵化,必将制约高等教育创新的实践。同时,应根据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变“割裂”的单一的政策为政策群和政策系统,提高政策的关联性,避免不同政策互不关联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现象。

  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当前,较之于经济部门的管理改革,高等学校的计划控制程度仍然较高,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制约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纲要》制定的方针政策,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现实的问题是,要把政策落到实处,真正把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从微观管理的层次上解放出来,转向政府的宏观管理层面,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人事管理上,应下放高校人事管理权限,赋予高校用人上的自主权,由高校在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规模动态地确定人员数量和人员结构,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获得发展活力。对高校专业设置,应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设专业、门类。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改变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财务运作方式,以及政府对高校实行的采购制度,让高校对教育经费有灵活的支配权和处置权。在高校的收费问题上,应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施积极灵活的收费政策。在学费标准问题上,应根据高等教育的成本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提高个人缴费部分占平均培养成本的比例,并根据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和高校的办学条件及质量,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允许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有所区别。同时,逐步加大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通过政府资助、社会帮助、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措施,确保贫困生完成正常学业。

  拓宽办学渠道,进一步拓展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开拓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渠道。目前,我省的教育投入虽然不断增长,但依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熏以政府一家之力办教育的模式?熏难以打破我省教育发展的投入瓶颈。引入市场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拓宽筹资渠道,建立教育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社会投资新模式。因此,应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以及在本科院校试办相对独立的股份制学院等多种形式,以市场和民办机制运作形成新生的高等教育群体。

  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能力。我省高等教育在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应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的趋势,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从生源与就业市场的开拓出发,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发展空间,这是我省高等教育提高生存能力、适应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参与国内高等教育竞争。

  运用教育国际化战略,谋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以民族和国家为基本单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各国高等教育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积极推动并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因此,必须扩大我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既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系统的运行能力,又可输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开辟国外教育市场。目前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有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一些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应允许高校继续探索新的合作途径和合作模式,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特别要支持鼓励我省高校主动地利用WTO的有关条款,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以积极的姿态占领国外市场,提高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基础前所未有。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改革思路与体制作保障,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世界优秀文明的精神作基石,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勇于拼搏的意志作动力,有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作借鉴,河南高等教育一定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河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一定会实现。⑤5(作者系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