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4年第二十二次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6月17日上午,教育部将举行2004年第二十二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卫红将在会上介绍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朝滋、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田勇泉等将出席会议。
新闻发布会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教育部新闻办主任王旭明主持
[王旭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我们教育部党组率领人事司的有关同志,深入到全国几十所高校深入调研,在这个基础上,教育部党组开了多次会,深入研究,数议其起稿,才形成这样一个计划,不断地完善,现在拿出来的这个计划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我们不仅仅具有前瞻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并且它的可操作性很强,结合我们当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觉得这个计划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推动我们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将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记者们深入到一些学校去采访,我们组织的活动可以叫“人才强校辉煌行”等等,我们到学校看看高校在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这方面是怎么样做得。另外,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将请一些高校的书记和校长,特别是像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我们可能请一些除了强的高校之外,我们还要请一般地方性的院校,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跟记者们进一步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前台就坐的各位领导回答大家的问题,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 [10:59]
[田勇泉]:另外,我们每年要对所有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论文的根据不同的学位点进行处罚,不断提升我们质量。 [10:57]
[田勇泉]:刚刚这位记者朋友提的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够回避,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是我们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间的这项措施,我们是确保我们所提升的对象的质量,这里有几个措施可以保证,一个要求由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高等学校中间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设立权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培养单位,从培养单位来说,我们是要把关。另外,我们根据各个学校重点建设投入的情况和各个学科的优势,提出这个学校承担培养学科和专业、年度的招生计划,不可能是所谓的批量生产或者不讲质量,然后再根据所申请学校的重点选择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本身的一些基本条件,从这些方面来严格把关,要确保我们计划中间所实施以后最后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是要满足我们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所设计的要求,从这些方面我们要保证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当然这样就不存在官员、社会上这样那样的人来申请学位或者来混学位。近两年,我们跟国务院学会办,我们都认真地听取了社会上对我们这些方面的批评,不断地采取一些严格措施,同时对各个高校、各个学位有设立权的单位他们培养人才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查、进行一些评估、进行一些检查,对于个别不认真讲求质量的一些单位也有一些措施。 [10:57]
[李卫红]:你的问题是很尖锐的问题,但是也是很敏感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新闻界的朋友监督教育质量、监督学术风气来讲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现在请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田勇泉来回答。 [10:56]
[了望周刊记者]:问一个比较不好的问题,我看到第三个层次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有一个“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培养计划”,这几年媒体也在报过这个问题,包括新华社也报过这个问题,大学里面博士培养,这个问题在高校里面媒体已经多次披露过,但是每一所高校,哪个学校的校长也不表个态承认“我这个学校里曾经有过注水文凭、注水博士、论文博士这一类”。但是社会老百姓都知道,你一个小小的处长或者一个科长都是博士了,问他“你当的博士才当的这个长?”他说“不是,我们想读的博士很容易,就一篇论文,自己大学还不好说话吗?!”现在社会上是存在这种现象,现在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又提出一个叫“在职学位的提升”,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10:56]
[吕玉刚]:不少的地方高校反映这个问题,从目前的办学实力包括事业单位的条件,从长远来看,我们国家的大型科技项目,现在教育部一直在提倡高等学校要做好三个规划,一个是学校的发展规划,第二就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第三个就是校长的规划。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科学的研究自己的定位问题,研究符合自己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规划,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来合理地制定自己的人才战略,我们这次制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面向全国的计划,这里面既有高、尖的人才,也着眼于全国的普通大学、地方大学的队伍建设问题。在这个计划当中涉及了六个项目,目的是通过多渠道为我们地方大学、为地方的普通学校队伍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好的条件。教育部对这些学校有一些引导、有一些支持、有一些帮助,这要地方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内部机制,抓好自己的队伍规划,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人才目标,我想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计划里具体研究过,比如西部地区、东北,包括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在有些项目上要适当的倾斜。我们要全面提高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总体水平。 [10:49]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我们现在对人才这种吸引的方向,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我现在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这种地方性的高校,特别是这种单科性的地方院校,与这种“985”的高校和我们奔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的高校相比,肯定是不占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寻求一种突破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来吸引汇聚和凝聚人才。 [10:49]
[吕玉刚]:在实施当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实际上有很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是非常拔尖的。怎么进一步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使他们更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和服务。这就要进一步扩大讲座教授的规模,我们就要能够更多地吸引国外人才回国服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引进人才,是长期的积累,我们想通过这种规模,更多地接触一些国外优秀拔尖人才,把他们最终引进回国,也是一种台阶,一个条件。为他们将来最终能回来国内来工作创造一个条件。经过几年的合作,大家也互相了解了,国内的事业平台也慢慢建成了,将来怎么看到国内发展的平台、事业的舞台,最终他们下决心回国。最近我们引入北大的拔尖人才,实际就是这么一个模式的借鉴。所以,我们想今后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拔尖人才能回到国内来工作。 [10:45]
[中新社记者]:我看到长江学者计划里面第二方面提到“以后要增加讲座教授数额,由过去的十个人增加到一百个人”,然后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回国研究”,我想具体了解一下,这个计划在实施方面一些具体情况。 [10:45]
[雷朝滋]:这个问题很好,可能大家注意到最近“985”二期已经启动了,“985”二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这里面有两大抓手,一个是队伍,一个是平台,无论是平台还是团队,这次都更加注重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我们高校教师现在已经是72万,队伍非常庞大,在整个科技创新领域里我们承担的项目也很不错,总体上感觉问题还是小型、分散、重复的特点,为什么造成小型、分散、重复?就是因为我们队伍太少,我们队伍组织的模式需要改变。过去我们以教研室为主,对我们队伍有很大的影响,学校里面究竟怎么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包括院士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关系,怎么来处理?怎么组织队伍去争取大的项目,这次部党组决定在人才方面实施崭新的项目就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我们在今后科研组织模式包括我们学校整个队伍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创新,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高等学校不仅仅从待遇角度来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还有一定的限度,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团队。现在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很多大的项目都是需要大的团队才能完成的,我们过去高等学校是小型、分散,往往是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申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很重要,但是在一些大的突破上面,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大的攻关上面是有难度的,我们这次在创新团队上有比较大的创举。我们强调既要抓高水平的带头人,同时还要强调团队,我们现在是大师加团队的组织模式,来推进高等人才的建设。团队的组织形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0:42]
[中国改革报记者]:我们有八项措施来保证计划的实施,在第三条有“创新人才的组织模式要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的障碍,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这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10:41]
[吕玉刚]:比如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学校实行了人事代理制度,对新进入的管理制度。通过我们这些改革,最终会走向科学的、符合高校特点的用人制度上来。 [10:40]
[吕玉刚]: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问题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一个环节,在98年,长江学者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人事改革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动岗位管理制的实施,按需设岗,竞争自由的一种制度,基本上在积极探讨中。第二,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岗位管理相适应的,像关键岗位的分配制度也在积极地形成。大家都非常关注去年北大人事改革问题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最近他们正式文件已经正式出台了,我们感觉北大的改革方向是符合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的方向要求,它最终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建立激励竞争,有效约束,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这个措施非常符合我们现在改革的方向,他们这些经验也是教育部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的改革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国家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现在已经在探索当中,还在转轨当中,这种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完全能够一步到位,必须要有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操作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案。总的想法就是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来逐步地使我们理想工作,通过一步一步改革能够达到最终比较科学、合理的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目标。 [10:38]
[李卫红]:这个问题由分管人才工作和高校制度改革的也是我的助手、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来回答。 [10:38]
[新华社记者]:刚才李司长在介绍的时候谈到要加快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聘任制的改革,我们了解到北大还有一些高校他们开始在启动改革的方案,但是在改革当中肯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教育部作为高校的领导机构,他在这方面怎么能够帮助高校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的改革推进的更加顺利?另外,你还谈到关于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的问题,现在我们也了解到关于高校像“211”一些大型的科研投入的建设,他们的经费,高校觉得管的比较死,他们觉得自主权不是很多,比如有些教授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可能他更多的用硬件购买,他想用一些软性或者人的投入,他就没有这么大的自由的余地,今天看到这里面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是不是有具体的推进政策可以帮助用于人才开发呢? [10:36]
[李卫红]: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从教育部来讲,部党组已经反复强调,今年也要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度,要大批量地招聘海外人才,当然最主要的我们吸引海外人才回来以后给他们提供一些平台,能够创造一些他们发挥独特优势的地方,对于一些重量级的人才、拔尖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将要吸引国际上著名的一些前沿的重量级人才都是中央的领导直接出面亲自接见,亲切会谈,直接询问他们回国以后的工作打算,给他们创造一切条件,争取他们早一天回国或者为国服务,这个工作我们是直接进行组织参与的,所以我们深有体会。做人才吸引工作,教育部党组也是高度重视,学校的领导已经是亲自在第一线做吸引人才的工作,这些方面都说明教育部在加大人才吸引方面,特别是海外人才吸引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加大力度。 [10:34]
[李卫红]:除此之外,我们按照部里的要求,我们今年还要加大到海外吸引人才的力度,在前不久,我们结束的教育部驻外参赞工作会议上面还专门强调了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为主题的,要求我们教育住外机构、教育驻外的干部,要把人才的问题列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认真对待,主要充分发挥我们独特的作用,要把我们教育处办成留学人员之家办,办成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家,办成吸引人才的前沿阵地。这是我们对驻外教育机构的要求。同时国内这方面,我们国内一流的校长、书记对人才工作相当重视,有一些重量级的人才都是我们一把手亲自到海外去三顾茅庐,直接到海外留学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跟他们交谈,去跟他们探讨,吸引他们回到国内来。 [10:32]
[李卫红]: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其实刚才我已经介绍了,我们第一个层次的人才计划就是长江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计划,它的主要人才工作的特征就是体现一个吸引人才的方面,这个计划从实施以来这么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吸引了一大批的海外的留学人员。从我们的组织形式上来讲,我们既设立长江学者教授岗位,同时也设立长江学者讲座岗位。刚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次新的长江学者计划里面增加的内容其实是加大了对特聘教授里面讲座教授的名额力度,过去我们数量很有限,现在我们扩大到了一百名,过去我们只有十名,这个增加量比较大,目的我们采取不同的、灵活的办法来提供平台,来加大吸引力。把那些优秀的在海外学习的人才吸引回来,让他们担负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担负领军人物,让他们起一个核心的研究作用。 [10:31]
[李卫红]:这位记者刚才提的问题非常好,因为中国高等学校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的特殊作用,刚才在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稿上我已经介绍了,我们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集聚人才的高地,这两个“基地”和“高地”的作用就是要在党的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特别是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高等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作用。 [10:29]
[中国教育报记者]:最近我去美国,跟驻美的公参交谈过,他有一个观点,在美国留学并且在美国工作到十年以上的人群是“黄金人群”,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来吸引一些黄金人群投身中国的建设。我想问一下李司长,集聚优秀的拔尖人才回国工作,中国高校的优势在哪里?吸引这些黄金人才,我们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10:29]
[王旭明]:希望媒体记者对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或者除了高考之外的各级各类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热情,下面欢迎各位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有关问题来提问,我们有关司局的领导同志都在前台就坐,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 [10:27]
[王旭明]:谢谢李司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这么丰富的情况,这里面还有对各级教育部门、各高校的希望和要求。大家有可能注意到了,从上周开始,我们连续开了几个新闻发布会,首先是请周济部长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这是关系到两亿多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随后我们请吴启迪副部长介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今天我们又请李卫红司长向我们介绍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关情况。我想有的记者可能从这个脉络线索当中感觉教育这个工作是个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一项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建议搞教育的记者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深邃、放得更加宏大,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别的教育当中。 [10:26]
[李卫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希望新闻界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一如既往地继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宣传。谢谢大家! [10:24]
[李卫红]:第五,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要坚持抓人才工作与抓事业发展相结合,让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尊才、重才、爱才和惜才,带着深厚的感情抓人才,极端负责地用人才,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要树立大的人才观,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际的选材标准,不拘一格地选人才、用人才,在更大广阔的范围内选材和揽才,要加强学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人才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以及制度机制创新方面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10:23]
[李卫红]:第四,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把质量关,“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关键是能否出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能够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成果,这就要求高校认真做好和精心组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具体实施工作。高校必须严把人才的质量关,在各项人才侯选名的遴选工作中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人才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将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拔尖人才遴选到各项人才计划中来。同时对入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人才,各高校要按照规定提供科研经费和工作条件,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加强对各类人才履行合同情况的评估。 [10:21]
[李卫红]:第三,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有关部委加大对高校人才工作的投入,各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来配置资源,调整相关的政策,充分发挥人才、资金、设备、项目的综合效率。要加大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建设的比例,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经费中划出一定的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各项发展和配套经费也要重点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要充分运用国际合作的途径,广开经费途径,要切实加强经费的监督与管理,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10:20]
[李卫红]:第二,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的规划。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规定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认真分析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科学地制定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制定规划和研究具体的落实计划中,要定目标、定重点、定政策、定措施,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制定并实施针对本地区和本部门高校相关的人才计划,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密切配合。各个高校要统筹规划本地区、本系统和本校的相关人才规划,与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计划相配套,形成体系完整、多层次、多渠道支持和培养高校优秀人才的总的人才工作的格局。 [10:19]
[李卫红]:要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和营造环境的工作,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抓手,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10:18]
[李卫红]:第一,要确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要深切认识到人才强校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建相关的专门机构,切实保障人才工作落到实处。要将人才工作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校建设的三个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障,制定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 [10:18]
[李卫红]:“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抓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高校人才的新局面。 [10:17]
[李卫红]:最后,借此机会我就如何做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工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0:17]
[李卫红]:八是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相关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司局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重大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方案,做好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还成立了教育部人才发展办公室,作为协调小组的办公室。 [10:15]
[李卫红]:七是大力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继续实施“春晖计划”。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做好出国招聘留学人才工作,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优秀留学人才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高等学校与优秀留学人才的联系,制定并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10:14]
[李卫红]:六是创新留学工作机制。紧密结合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筹措留学资金,并积极推动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强强合作或联合培养,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规模,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派力度,选择一大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要建立国外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著名教授资源库,增强选派的针对性。对入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要优先选派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 [10:13]
[李卫红]:五是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支持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为原则,加快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全员聘任制改革,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指导,加强评估检查,规范合同管理,对没有按照聘任合同履行职责的学校或者个人要坚决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取消资格或停止资助。 [10:13]
[李卫红]:四是改革人才遴选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在遴选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同行专家在评审中的作用,严把人才遴选质量。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和科学精神、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型的学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起以业绩为核心,有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科学的体系。 [10:12]
[李卫红]:三是创新人才组织模式。积极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组建一批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这次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就是想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支持长江学者组建创新团队,努力实现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与平台建设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建设新模式。 [10:11]
[李卫红]: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教育部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关人才计划的实施。在重大建设项目经费中,明确要求划出相当的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如要求“985”工程建设经费要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的配套经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10:11]
[李卫红]:八项措施是为了保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八项配套措施: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基地、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要与已经开展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密切配合,整体实施,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10:09]
[李卫红]:以上介绍了三个人才的具体计划,下面介绍八项措施。 [10:09]
[李卫红]:第三个层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在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一大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个计划主要是依靠高等学校实施,高校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的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工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推动高校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将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以及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都是重点支持整个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计划。从数额来讲,每年重点支持将近一万名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 [10:09]
[李卫红]: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该计划每年计划遴选一千名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这是第二个层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06]
[李卫红]:第二个层次,支持计划,也叫做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际上是对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是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四个人才计划集成产生的。 [10:06]
[李卫红]:世界高水平的大学都在探索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的组织模式,基本的规律是依靠团队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团队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学术大师加创新团队的模式,这将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中的战略抓手,这也符合我国高校的特色,发挥我国高校制度的优势。创新团队项目将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创新拔尖人才为核心,对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的资助,充分展现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以上是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的情况。 [10:05]
[李卫红]:大家都知道,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的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而这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 [10:05]
[李卫红]:创新团队项目是一个崭新的项目,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对优秀人才群体的支持项目,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举措。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争创标志性重大成果。 [10:03]
[李卫红]:开展原创性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关键领域的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的成果,为了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原来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实施范围扩大到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二是增加了讲座教授的数额,由过去的每年10人增加到100人,以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著名学者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三是进一步增强岗位设置的针对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必须坚持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与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以及新型交叉学科相结合,与高校的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和学科布局相结合。四是更加重视发挥招聘学校的主体作用,强化高校在长江学者的岗位设置遴选聘任和提供科研配套条件等方面的责任。五是在长江学者的任职条件和职责任务中强调长江学者不仅要学术造诣高深、创新能力强,而且要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能够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使长江学者聘任与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长江学者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体现设岗选人做事的高度统一,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是长江学者计划的具体情况。 [10:02]
[李卫红]: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情况,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的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在整个教育部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是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主要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该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两个项目,每年遴选聘任一百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百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长江学者项目是98年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继续发展,这个项目将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够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学科前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10:01]
[李卫红]: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是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按照支持对象不同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三个层次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也就是说第一个层次是发展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振兴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培养计划。这三个层次的设计和构建是在充分总结以往高校人才工作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为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着科学定位、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从资源、政策、工作力量等各个方面将教育部原有的十多个人才计划项目进行的集成整合,对于定位相仿、层次相当的计划项目予以合并或者调整,形成了定位明确、紧密衔接、有效牵引和支撑的三个层次的人才计划。 [09:58]
[李卫红]: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主要内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概括归纳为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一个体系是指这个计划要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实现以下的总体目标,也就是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重要的知识贡献。 [09:57]
(资料来源“人民网”)
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6月17日上午,教育部将举行2004年第二十二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李卫红将在会上介绍教育部启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朝滋、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田勇泉等将出席会议。
新闻发布会由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教育部新闻办主任王旭明主持
[王旭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我们教育部党组率领人事司的有关同志,深入到全国几十所高校深入调研,在这个基础上,教育部党组开了多次会,深入研究,数议其起稿,才形成这样一个计划,不断地完善,现在拿出来的这个计划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我们不仅仅具有前瞻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并且它的可操作性很强,结合我们当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觉得这个计划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推动我们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将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记者们深入到一些学校去采访,我们组织的活动可以叫“人才强校辉煌行”等等,我们到学校看看高校在集聚人才、培养人才这方面是怎么样做得。另外,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将请一些高校的书记和校长,特别是像刚才这位记者提到的,我们可能请一些除了强的高校之外,我们还要请一般地方性的院校,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跟记者们进一步交流和探讨。谢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感谢前台就坐的各位领导回答大家的问题,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 [10:59]
[田勇泉]:另外,我们每年要对所有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论文的根据不同的学位点进行处罚,不断提升我们质量。 [10:57]
[田勇泉]:刚刚这位记者朋友提的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够回避,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但是我们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间的这项措施,我们是确保我们所提升的对象的质量,这里有几个措施可以保证,一个要求由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高等学校中间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设立权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培养单位,从培养单位来说,我们是要把关。另外,我们根据各个学校重点建设投入的情况和各个学科的优势,提出这个学校承担培养学科和专业、年度的招生计划,不可能是所谓的批量生产或者不讲质量,然后再根据所申请学校的重点选择培养的青年骨干教师本身的一些基本条件,从这些方面来严格把关,要确保我们计划中间所实施以后最后出来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是要满足我们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所设计的要求,从这些方面我们要保证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当然这样就不存在官员、社会上这样那样的人来申请学位或者来混学位。近两年,我们跟国务院学会办,我们都认真地听取了社会上对我们这些方面的批评,不断地采取一些严格措施,同时对各个高校、各个学位有设立权的单位他们培养人才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查、进行一些评估、进行一些检查,对于个别不认真讲求质量的一些单位也有一些措施。 [10:57]
[李卫红]:你的问题是很尖锐的问题,但是也是很敏感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新闻界的朋友监督教育质量、监督学术风气来讲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现在请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田勇泉来回答。 [10:56]
[了望周刊记者]:问一个比较不好的问题,我看到第三个层次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有一个“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培养计划”,这几年媒体也在报过这个问题,包括新华社也报过这个问题,大学里面博士培养,这个问题在高校里面媒体已经多次披露过,但是每一所高校,哪个学校的校长也不表个态承认“我这个学校里曾经有过注水文凭、注水博士、论文博士这一类”。但是社会老百姓都知道,你一个小小的处长或者一个科长都是博士了,问他“你当的博士才当的这个长?”他说“不是,我们想读的博士很容易,就一篇论文,自己大学还不好说话吗?!”现在社会上是存在这种现象,现在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又提出一个叫“在职学位的提升”,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10:56]
[吕玉刚]:不少的地方高校反映这个问题,从目前的办学实力包括事业单位的条件,从长远来看,我们国家的大型科技项目,现在教育部一直在提倡高等学校要做好三个规划,一个是学校的发展规划,第二就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第三个就是校长的规划。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科学的研究自己的定位问题,研究符合自己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规划,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层次来合理地制定自己的人才战略,我们这次制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面向全国的计划,这里面既有高、尖的人才,也着眼于全国的普通大学、地方大学的队伍建设问题。在这个计划当中涉及了六个项目,目的是通过多渠道为我们地方大学、为地方的普通学校队伍建设创造一个更加好的条件。教育部对这些学校有一些引导、有一些支持、有一些帮助,这要地方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内部机制,抓好自己的队伍规划,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人才目标,我想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在这个计划里具体研究过,比如西部地区、东北,包括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在有些项目上要适当的倾斜。我们要全面提高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总体水平。 [10:49]
[中国高等教育记者]:我们现在对人才这种吸引的方向,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我现在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这种地方性的高校,特别是这种单科性的地方院校,与这种“985”的高校和我们奔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的高校相比,肯定是不占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寻求一种突破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来吸引汇聚和凝聚人才。 [10:49]
[吕玉刚]:在实施当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实际上有很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是非常拔尖的。怎么进一步发挥这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使他们更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和服务。这就要进一步扩大讲座教授的规模,我们就要能够更多地吸引国外人才回国服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引进人才,是长期的积累,我们想通过这种规模,更多地接触一些国外优秀拔尖人才,把他们最终引进回国,也是一种台阶,一个条件。为他们将来最终能回来国内来工作创造一个条件。经过几年的合作,大家也互相了解了,国内的事业平台也慢慢建成了,将来怎么看到国内发展的平台、事业的舞台,最终他们下决心回国。最近我们引入北大的拔尖人才,实际就是这么一个模式的借鉴。所以,我们想今后在这个方面加大力度,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拔尖人才能回到国内来工作。 [10:45]
[中新社记者]:我看到长江学者计划里面第二方面提到“以后要增加讲座教授数额,由过去的十个人增加到一百个人”,然后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者回国研究”,我想具体了解一下,这个计划在实施方面一些具体情况。 [10:45]
[雷朝滋]:这个问题很好,可能大家注意到最近“985”二期已经启动了,“985”二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这里面有两大抓手,一个是队伍,一个是平台,无论是平台还是团队,这次都更加注重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我们高校教师现在已经是72万,队伍非常庞大,在整个科技创新领域里我们承担的项目也很不错,总体上感觉问题还是小型、分散、重复的特点,为什么造成小型、分散、重复?就是因为我们队伍太少,我们队伍组织的模式需要改变。过去我们以教研室为主,对我们队伍有很大的影响,学校里面究竟怎么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包括院士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关系,怎么来处理?怎么组织队伍去争取大的项目,这次部党组决定在人才方面实施崭新的项目就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我们在今后科研组织模式包括我们学校整个队伍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创新,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高等学校不仅仅从待遇角度来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还有一定的限度,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团队。现在更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很多大的项目都是需要大的团队才能完成的,我们过去高等学校是小型、分散,往往是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申请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很重要,但是在一些大的突破上面,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大的攻关上面是有难度的,我们这次在创新团队上有比较大的创举。我们强调既要抓高水平的带头人,同时还要强调团队,我们现在是大师加团队的组织模式,来推进高等人才的建设。团队的组织形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0:42]
[中国改革报记者]:我们有八项措施来保证计划的实施,在第三条有“创新人才的组织模式要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的障碍,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这有什么具体的做法? [10:41]
[吕玉刚]:比如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学校实行了人事代理制度,对新进入的管理制度。通过我们这些改革,最终会走向科学的、符合高校特点的用人制度上来。 [10:40]
[吕玉刚]: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问题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一个环节,在98年,长江学者计划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校人事改革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推动岗位管理制的实施,按需设岗,竞争自由的一种制度,基本上在积极探讨中。第二,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岗位管理相适应的,像关键岗位的分配制度也在积极地形成。大家都非常关注去年北大人事改革问题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最近他们正式文件已经正式出台了,我们感觉北大的改革方向是符合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的方向要求,它最终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潜力,建立激励竞争,有效约束,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这个措施非常符合我们现在改革的方向,他们这些经验也是教育部长期以来一直在推动的改革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国家整个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现在已经在探索当中,还在转轨当中,这种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完全能够一步到位,必须要有积极稳妥、实事求是的操作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案。总的想法就是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来逐步地使我们理想工作,通过一步一步改革能够达到最终比较科学、合理的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目标。 [10:38]
[李卫红]:这个问题由分管人才工作和高校制度改革的也是我的助手、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来回答。 [10:38]
[新华社记者]:刚才李司长在介绍的时候谈到要加快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聘任制的改革,我们了解到北大还有一些高校他们开始在启动改革的方案,但是在改革当中肯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教育部作为高校的领导机构,他在这方面怎么能够帮助高校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的改革推进的更加顺利?另外,你还谈到关于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的问题,现在我们也了解到关于高校像“211”一些大型的科研投入的建设,他们的经费,高校觉得管的比较死,他们觉得自主权不是很多,比如有些教授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可能他更多的用硬件购买,他想用一些软性或者人的投入,他就没有这么大的自由的余地,今天看到这里面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是不是有具体的推进政策可以帮助用于人才开发呢? [10:36]
[李卫红]: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从教育部来讲,部党组已经反复强调,今年也要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度,要大批量地招聘海外人才,当然最主要的我们吸引海外人才回来以后给他们提供一些平台,能够创造一些他们发挥独特优势的地方,对于一些重量级的人才、拔尖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将要吸引国际上著名的一些前沿的重量级人才都是中央的领导直接出面亲自接见,亲切会谈,直接询问他们回国以后的工作打算,给他们创造一切条件,争取他们早一天回国或者为国服务,这个工作我们是直接进行组织参与的,所以我们深有体会。做人才吸引工作,教育部党组也是高度重视,学校的领导已经是亲自在第一线做吸引人才的工作,这些方面都说明教育部在加大人才吸引方面,特别是海外人才吸引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加大力度。 [10:34]
[李卫红]:除此之外,我们按照部里的要求,我们今年还要加大到海外吸引人才的力度,在前不久,我们结束的教育部驻外参赞工作会议上面还专门强调了以吸引人才、凝聚人才为主题的,要求我们教育住外机构、教育驻外的干部,要把人才的问题列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认真对待,主要充分发挥我们独特的作用,要把我们教育处办成留学人员之家办,办成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家,办成吸引人才的前沿阵地。这是我们对驻外教育机构的要求。同时国内这方面,我们国内一流的校长、书记对人才工作相当重视,有一些重量级的人才都是我们一把手亲自到海外去三顾茅庐,直接到海外留学人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跟他们交谈,去跟他们探讨,吸引他们回到国内来。 [10:32]
[李卫红]: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其实刚才我已经介绍了,我们第一个层次的人才计划就是长江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计划,它的主要人才工作的特征就是体现一个吸引人才的方面,这个计划从实施以来这么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吸引了一大批的海外的留学人员。从我们的组织形式上来讲,我们既设立长江学者教授岗位,同时也设立长江学者讲座岗位。刚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次新的长江学者计划里面增加的内容其实是加大了对特聘教授里面讲座教授的名额力度,过去我们数量很有限,现在我们扩大到了一百名,过去我们只有十名,这个增加量比较大,目的我们采取不同的、灵活的办法来提供平台,来加大吸引力。把那些优秀的在海外学习的人才吸引回来,让他们担负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担负领军人物,让他们起一个核心的研究作用。 [10:31]
[李卫红]:这位记者刚才提的问题非常好,因为中国高等学校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个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集聚的特殊作用,刚才在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稿上我已经介绍了,我们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集聚人才的高地,这两个“基地”和“高地”的作用就是要在党的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引下,特别是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高等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的作用。 [10:29]
[中国教育报记者]:最近我去美国,跟驻美的公参交谈过,他有一个观点,在美国留学并且在美国工作到十年以上的人群是“黄金人群”,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来吸引一些黄金人群投身中国的建设。我想问一下李司长,集聚优秀的拔尖人才回国工作,中国高校的优势在哪里?吸引这些黄金人才,我们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 [10:29]
[王旭明]:希望媒体记者对我们教育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或者除了高考之外的各级各类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热情,下面欢迎各位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有关问题来提问,我们有关司局的领导同志都在前台就坐,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 [10:27]
[王旭明]:谢谢李司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这么丰富的情况,这里面还有对各级教育部门、各高校的希望和要求。大家有可能注意到了,从上周开始,我们连续开了几个新闻发布会,首先是请周济部长贯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这是关系到两亿多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随后我们请吴启迪副部长介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今天我们又请李卫红司长向我们介绍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关情况。我想有的记者可能从这个脉络线索当中感觉教育这个工作是个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一项伟大的事业,所以我们建议搞教育的记者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加深邃、放得更加宏大,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别的教育当中。 [10:26]
[李卫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希望新闻界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一如既往地继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宣传。谢谢大家! [10:24]
[李卫红]:第五,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一个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制度环境。要坚持抓人才工作与抓事业发展相结合,让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尊才、重才、爱才和惜才,带着深厚的感情抓人才,极端负责地用人才,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要树立大的人才观,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际的选材标准,不拘一格地选人才、用人才,在更大广阔的范围内选材和揽才,要加强学校的创新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人际环境,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人才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吸引培养和用好人才,以及制度机制创新方面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的舆论环境。 [10:23]
[李卫红]:第四,要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把质量关,“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情况如何,关键是能否出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能够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成果,这就要求高校认真做好和精心组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具体实施工作。高校必须严把人才的质量关,在各项人才侯选名的遴选工作中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人才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将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拔尖人才遴选到各项人才计划中来。同时对入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人才,各高校要按照规定提供科研经费和工作条件,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加强对各类人才履行合同情况的评估。 [10:21]
[李卫红]:第三,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有关部委加大对高校人才工作的投入,各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来配置资源,调整相关的政策,充分发挥人才、资金、设备、项目的综合效率。要加大学校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建设的比例,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的经费中划出一定的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各项发展和配套经费也要重点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要充分运用国际合作的途径,广开经费途径,要切实加强经费的监督与管理,提高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10:20]
[李卫红]:第二,要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的规划。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规定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认真分析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科学地制定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在制定规划和研究具体的落实计划中,要定目标、定重点、定政策、定措施,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制定并实施针对本地区和本部门高校相关的人才计划,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密切配合。各个高校要统筹规划本地区、本系统和本校的相关人才规划,与高层次创造型人才计划相配套,形成体系完整、多层次、多渠道支持和培养高校优秀人才的总的人才工作的格局。 [10:19]
[李卫红]:要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和营造环境的工作,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抓手,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10:18]
[李卫红]:第一,要确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和有关部委、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要深切认识到人才强校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组建相关的专门机构,切实保障人才工作落到实处。要将人才工作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校建设的三个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障,制定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 [10:18]
[李卫红]:“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抓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高校人才的新局面。 [10:17]
[李卫红]:最后,借此机会我就如何做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工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0:17]
[李卫红]:八是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相关部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司局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重大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方案,做好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还成立了教育部人才发展办公室,作为协调小组的办公室。 [10:15]
[李卫红]:七是大力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继续实施“春晖计划”。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做好出国招聘留学人才工作,积极探索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创业引进、智力引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优秀留学人才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高等学校与优秀留学人才的联系,制定并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10:14]
[李卫红]:六是创新留学工作机制。紧密结合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多方筹措留学资金,并积极推动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强强合作或联合培养,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规模,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派力度,选择一大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要建立国外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著名教授资源库,增强选派的针对性。对入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优秀人才要优先选派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 [10:13]
[李卫红]:五是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支持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为原则,加快推进以教师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全员聘任制改革,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坚持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指导,加强评估检查,规范合同管理,对没有按照聘任合同履行职责的学校或者个人要坚决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取消资格或停止资助。 [10:13]
[李卫红]:四是改革人才遴选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在遴选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同行专家在评审中的作用,严把人才遴选质量。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和科学精神、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类型的学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建立起以业绩为核心,有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科学的体系。 [10:12]
[李卫红]:三是创新人才组织模式。积极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组建一批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这次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就是想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支持长江学者组建创新团队,努力实现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与平台建设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建设新模式。 [10:11]
[李卫红]: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教育部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关人才计划的实施。在重大建设项目经费中,明确要求划出相当的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如要求“985”工程建设经费要将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211”工程的配套经费必须有一定比例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10:11]
[李卫红]:八项措施是为了保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八项配套措施: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基地、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要与已经开展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密切配合,整体实施,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10:09]
[李卫红]:以上介绍了三个人才的具体计划,下面介绍八项措施。 [10:09]
[李卫红]:第三个层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这个计划主要在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一大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个计划主要是依靠高等学校实施,高校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制定本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的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工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推动高校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将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以及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六个项目。这六个项目都是重点支持整个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计划。从数额来讲,每年重点支持将近一万名以上的青年骨干教师。 [10:09]
[李卫红]:主要着眼于培养、支持一大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支持他们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任务,为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该计划每年计划遴选一千名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这是第二个层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0:06]
[李卫红]:第二个层次,支持计划,也叫做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际上是对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的一个支持计划,这个计划是由过去的高校青年教师奖、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四个人才计划集成产生的。 [10:06]
[李卫红]:世界高水平的大学都在探索科学技术研究的新的组织模式,基本的规律是依靠团队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团队的作用日益突出。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学术大师加创新团队的模式,这将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科技工作中的战略抓手,这也符合我国高校的特色,发挥我国高校制度的优势。创新团队项目将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创新拔尖人才为核心,对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的资助,充分展现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以上是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的情况。 [10:05]
[李卫红]:大家都知道,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的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而这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 [10:05]
[李卫红]:创新团队项目是一个崭新的项目,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对优秀人才群体的支持项目,是一个重大的创新举措。目的是为了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群体力量,争创标志性重大成果。 [10:03]
[李卫红]:开展原创性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关键领域的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的成果,为了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对原来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实施范围扩大到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二是增加了讲座教授的数额,由过去的每年10人增加到100人,以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著名学者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三是进一步增强岗位设置的针对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岗位设置时必须坚持与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与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以及新型交叉学科相结合,与高校的科学研究整体规划和学科布局相结合。四是更加重视发挥招聘学校的主体作用,强化高校在长江学者的岗位设置遴选聘任和提供科研配套条件等方面的责任。五是在长江学者的任职条件和职责任务中强调长江学者不仅要学术造诣高深、创新能力强,而且要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培养青年人才,能够带领一支创新团队协同攻关,使长江学者聘任与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长江学者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体现设岗选人做事的高度统一,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是长江学者计划的具体情况。 [10:02]
[李卫红]:下面,我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情况,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的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在整个教育部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中是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主要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该计划包括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两个项目,每年遴选聘任一百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百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遴选支持60个创新团队。长江学者项目是98年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继续发展,这个项目将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发展方向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够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学科前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10:01]
[李卫红]: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是指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按照支持对象不同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三个层次是“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也就是说第一个层次是发展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振兴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培养计划。这三个层次的设计和构建是在充分总结以往高校人才工作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为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着科学定位、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的原则,从资源、政策、工作力量等各个方面将教育部原有的十多个人才计划项目进行的集成整合,对于定位相仿、层次相当的计划项目予以合并或者调整,形成了定位明确、紧密衔接、有效牵引和支撑的三个层次的人才计划。 [09:58]
[李卫红]:下面,重点介绍一下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主要内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概括归纳为一个体系、三个层次和八项措施,一个体系是指这个计划要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实现以下的总体目标,也就是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支持优秀人才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重要的知识贡献。 [09:57]
(资料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