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2日电(记者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五百八十二名院士投票评选的二00三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十二日在此间揭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和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小的纳米电动机分居榜首。
二00三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二00三年十月十五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翌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论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湘潭县、龙山县的两个基地一百零二亩和一百二十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八百零七点四六公斤和八百一十七点三七公斤,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科技人员从非典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完成了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制出非典快速诊断试剂,开发出一批防治非典药品,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防护装置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并进入了临床试验。
四、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科院金属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中科院物理所的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他们在硅金属的基片上成功种入了铝原子,其大小为一点五纳米,分布十分均匀,形成一种人工的两维晶体。他们已经这样制备了十六种不同的人工晶体。《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五、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这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磁浮列车线全程共三十三公里,列车时速四百三十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八分钟。上海四十七家单位共一千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一百四十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并获得了八项专利。取得了工程的高质量,达到了世界高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浮系统技术的国家。
六、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二00三年六月十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一百三十五米,“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十六日,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该船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十一月二十二日,三峡工程第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六台机组全部投产,创造出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物理评论快报》刊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者关于任意纠缠态纯化的研究论文。
八、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由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整个系统由四十个机柜组成,有六百四十四个CPU,每秒三万亿次峰值速度,六百四十四G内存,百万亿字节存储。整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最大可“在线”扩展到八十个机柜,每秒峰值速度达六点七五万亿次。该系统可同时适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两个领域。
九、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得重大突破:最高电子温度超过五千万度;获得可重复的大于六十秒放电时间,最长放电时间达到六十三点九五秒;是世界上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的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高约束等离子体存在时间为二百二十倍能量约束时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十、中国发现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成果。
二00三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小的纳米电动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的电动机,直径约为五百纳米,比头发丝还要小三百倍,能够在电压驱动下转动。电动机的旋转叶片是一片金叶,长度不到三百纳米,叶片安装在一根由多层碳纳米管做成的转轴上。这种纳米电动机容易驱动、运动灵活,对温度和化学条件要求宽松,甚至在真空里也能运转,因此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非典”病原体。自从世界卫生组织三月十二日向全球发出“非典”警报后,中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中国香港、日本、荷兰、英国和新加坡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三个实验室的专家潜心研究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为“非典”诊断和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科学家完成了第十四号染色体上八千多万个碱基对测序和所有基因破译,共发现大约一千个基因,准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对七号染色体上约一点五三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了一千一百五十个基因,测序精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对六号染色体超过一点六六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两千一百九十个基因;基因测序发现,Y染色体包含着约七十八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更重要的是,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些“回文结构”,有修复基因的作用。
四、科学家首次测出引力速度。在一项有关宇宙理论的重要实验中,科学家第一次测量出引力移动的速度。牛顿认为引力是瞬时速度,爱因斯坦则推测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这次实验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家确信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
五、国际科研小组创造世界最低温度纪录。由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内达到了仅仅比绝对零度高零点五纳开尔文的温度,而此前的纪录是比绝对零度高三纳开。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达到绝对零度以上一纳开以内的极端低温。科学家说,他们希望利用新达到的最低温度发现一些物质的新现象。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这一芯片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奥多・伯格等人研制的。科学家打算先在实验鼠脑组织切片上试验其功能,然后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后,在因中风、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癫痫而脑部受损的病人身上试验。
七、欧洲和美国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二00三年六月二日,欧洲空间局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成功升空,它重达两吨,携带了欧洲各国七台科学仪器。美国宇航局于六月十日和七月七日先后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人类探测火星的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九、日本研制出量子计算机基本电路。日本电气公司用氧化铝制成了五百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电路,在近于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条件下,控制处于超导状态的电子量子,成功完成了预定运算程序。量子计算机根据原子或原子核所具有的量子学特性来工作。日本电气公司制成的基本电路,是研制量子计算机过程的一大突破。
十、科学家发现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证据。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的结果发现,经过一些大质量星系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确实出现了微升。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只有用暗能量才能予以解释。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百分之四是普通物质,百分之二十三是暗物质,百分之七十三是暗能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冬梅)
二00三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二00三年十月十五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翌日,“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和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水稻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了这一基因,从而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的论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在湖南湘潭县、龙山县的两个基地一百零二亩和一百二十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八百零七点四六公斤和八百一十七点三七公斤,为大面积种植超级杂交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抗击“非典”科研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科技人员从非典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完成了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制出非典快速诊断试剂,开发出一批防治非典药品,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与治疗、生物防护装置等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完成了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究并进入了临床试验。
四、中国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和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科院金属所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在三百摄氏度的温度环境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表面氮化应用中的技术“瓶颈”。这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中科院物理所的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研制成功一种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他们在硅金属的基片上成功种入了铝原子,其大小为一点五纳米,分布十分均匀,形成一种人工的两维晶体。他们已经这样制备了十六种不同的人工晶体。《科学》、《自然》、《物理评论快报》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
五、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这是中德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合作的重大成果。磁浮列车线全程共三十三公里,列车时速四百三十公里,单向运行时间仅八分钟。上海四十七家单位共一千多名科技人员进行了一百四十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并获得了八项专利。取得了工程的高质量,达到了世界高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磁浮系统技术的国家。
六、三峡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二00三年六月十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正式达到一百三十五米,“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十六日,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该船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内河船闸。十一月二十二日,三峡工程第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至此,三峡工程首批发电的六台机组全部投产,创造出水电安装和投产世界纪录。
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通信实验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校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物理评论快报》刊登了这一研究的论文。《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者关于任意纠缠态纯化的研究论文。
八、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由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整个系统由四十个机柜组成,有六百四十四个CPU,每秒三万亿次峰值速度,六百四十四G内存,百万亿字节存储。整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最大可“在线”扩展到八十个机柜,每秒峰值速度达六点七五万亿次。该系统可同时适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两个领域。
九、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得重大突破:最高电子温度超过五千万度;获得可重复的大于六十秒放电时间,最长放电时间达到六十三点九五秒;是世界上第二个能产生分钟量级的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高约束等离子体存在时间为二百二十倍能量约束时间,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十、中国发现长着四个翅膀的恐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成果。
二00三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小的纳米电动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的电动机,直径约为五百纳米,比头发丝还要小三百倍,能够在电压驱动下转动。电动机的旋转叶片是一片金叶,长度不到三百纳米,叶片安装在一根由多层碳纳米管做成的转轴上。这种纳米电动机容易驱动、运动灵活,对温度和化学条件要求宽松,甚至在真空里也能运转,因此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二、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非典”病原体。自从世界卫生组织三月十二日向全球发出“非典”警报后,中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中国香港、日本、荷兰、英国和新加坡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三个实验室的专家潜心研究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科学家还完成了“非典”病毒基因组测序,为“非典”诊断和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多国科学家相继破译人类第十四号、七号、六号和Y染色体。科学家完成了第十四号染色体上八千多万个碱基对测序和所有基因破译,共发现大约一千个基因,准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对七号染色体上约一点五三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了一千一百五十个基因,测序精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对六号染色体超过一点六六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发现两千一百九十个基因;基因测序发现,Y染色体包含着约七十八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更重要的是,Y染色体内部存在一些“回文结构”,有修复基因的作用。
四、科学家首次测出引力速度。在一项有关宇宙理论的重要实验中,科学家第一次测量出引力移动的速度。牛顿认为引力是瞬时速度,爱因斯坦则推测引力是以光速移动的。这次实验再次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科学家确信引力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等。
五、国际科研小组创造世界最低温度纪录。由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实验室内达到了仅仅比绝对零度高零点五纳开尔文的温度,而此前的纪录是比绝对零度高三纳开。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达到绝对零度以上一纳开以内的极端低温。科学家说,他们希望利用新达到的最低温度发现一些物质的新现象。
六、世界第一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这一芯片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奥多・伯格等人研制的。科学家打算先在实验鼠脑组织切片上试验其功能,然后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后,在因中风、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癫痫而脑部受损的病人身上试验。
七、欧洲和美国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二00三年六月二日,欧洲空间局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成功升空,它重达两吨,携带了欧洲各国七台科学仪器。美国宇航局于六月十日和七月七日先后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人类探测火星的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
八、干细胞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用猴子胚胎干细胞成功生成血管和神经,大大拓宽了再生医疗的前景,日本科学家还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法国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生殖细胞;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用胚胎干细胞培育出肺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美国科学家发现鼠的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既能发育成精子也能发育成卵子,新发现对研究生殖细胞发育和某些不育症也许会有帮助。
九、日本研制出量子计算机基本电路。日本电气公司用氧化铝制成了五百分之一毫米大小的电路,在近于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条件下,控制处于超导状态的电子量子,成功完成了预定运算程序。量子计算机根据原子或原子核所具有的量子学特性来工作。日本电气公司制成的基本电路,是研制量子计算机过程的一大突破。
十、科学家发现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证据。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的结果发现,经过一些大质量星系区域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确实出现了微升。科学家认为,这一结果只有用暗能量才能予以解释。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百分之四是普通物质,百分之二十三是暗物质,百分之七十三是暗能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徐冬梅)